26小石潭记课前自学(一)读一读下列生字,最好能把难记的字写一写。篁(huáng)佩(pèi)冽(Iiè)坻(chí)嵁(kān)佁(yǐ)傲(chù)翕(xǐ)差(cī)互邃(suì)(二)柳宗元与《永州八记》;2.字词句过关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宪宗上台后柳宗元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被贬期间写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铒潭记》、《钴铒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三)关于“记”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小石潭记》的作者,字,代文学家,“八大家”之一。(二)研习课文1.朗读感知(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后从语音、停顿和语调等方面给予评价。(2)由老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听时要注意把朗读者的读法与自己的读法进行比较,纠正自己朗读上的不足之处。(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语句通顺)。2.字词句过关(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①水尤清冽。()()②蒙络摇缀。()()③可百睁头。()()④影布石上。()⑤俶尔远逝。()⑥往来翕忽。()⑦悄怆幽邃。()⑧以其境过清。()⑨乃记之而去。()()⑩隶而从者。()(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文: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译文:③傲尔远逝,往来翕忽。译文: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⑤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文: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译文: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文:⑧隶而从者。译文:(3)放慢速度,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在朗读中加深对词句的理解。3.整体感知(1)本文按顺序来写。写作思路是:→→→。(2)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三)布置作业抓住小石潭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受,按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游览过程背诵《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抽查背诵。2.全班尝试齐背课文。(二)研习课文1.句段品读(1)品读第1自然段,回答:①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②本段介绍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时,用了哪些动词?(2)品读第2自然段,回答:①本段怎样描写潭水的清澄?②本段对游鱼的描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其中动态描写的文字是,;静态描写的文字是,,。(3)品读第3自然段,回答:①本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4)品读第4自然段,回答:①本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作者见到景物时的心境是怎样的?②作者为什么会出现本段描述的心情?试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来分析。2.探究质疑(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试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来分析。(2)美点品读①品词语找出精妙之词,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②品句子找出精彩之句,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三)应用迁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余尝游于京师侯家①富人之园,见其所蓄②,自绝徼③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④,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而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⑤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城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⑥以死。以其难致而叉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节选自《竹溪记》)【注释】①侯家:王侯之家。②蓄:蓄养,收藏。③绝徼:极远的边地。④其为园:他们建造园子。⑤芟(shān):割。⑥槁:干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而所不能致()者惟竹。(2)然()有竹据其间。(3)或芟而去()焉。(4)毋以是()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