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知识结构一、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合理要求遭到拒绝)2、经过: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3、中心地区:北京——上海;运动主力:学生——工人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6、意义: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共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后来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1、成立的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基础——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最早在上海建立共产主义小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2、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3、中共一大召开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4、中共诞生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还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5、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主要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目标: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样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国共两党合作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2、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3、北伐战争: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在北伐战争中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英勇善战,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4、反革命政变:在北伐军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又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5、国民政府的建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四、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也是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点。3、秋收起义(1927年秋)(1)领导人:毛泽东(2)过程:起义——受挫——文家市决策: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地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原因是: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3)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后改编军队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