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课标内容】(1)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2)讲述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3)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评价左宗棠,培养学生辩证唯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收复新疆与甲午战争与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3)通过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4)通过观察《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图和《时局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看图说史能力;通过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和《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血战黄海的史实,积累对近代民族英雄的认识,理解中国近代爱国主义以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为重要内涵,学会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秀品质以完善人格的方法。(2)感知新疆危机、甲午战争、瓜分狂潮等史实,积累对19世纪晚期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会从宏观高度把握时代特征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是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由此进一步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外部根源。(2)制度落后、国力衰弱和投降路线是中国近代对外战争失败的内部根源。由此进一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提高综合国力的信念。(3)认识近代日本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并且十分残忍,增强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性。(4)通过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的史实,认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学习左宗棠、邓世昌等近代民族英雄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和难点】重点:(1)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2)邓世昌黄海血战。难点:(1)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2)《马关条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感知历史——探究问题——实践创新”三步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左公柳。它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关于这棵古柳树还有着一段美妙的传说。左公柳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将,曾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左公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据传,清朝同治年间,他率领的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制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据左公自己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就达26.4万株。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泾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师问:左宗棠领湘军到大西北干什么呢?第3课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板书)一、左宗棠收复新疆(板书)[感知历史]:教师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并使用课件讲述基本史实。[探究问题]:(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些外国势力侵略新疆?目的是什么?1、左宗棠收复新疆(板书)(2)左宗棠是怎样收复新疆的?为什么他能收复新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一是战争的正义性;二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三是左宗棠态度坚决,很有谋略。教师可点拨分析战争结果的办法:从战争的性质、人民的态度、主观的努力等角度进行分析。2、左宗棠开发新疆(板书)(3)左宗棠为开发新疆做了哪些贡献?(4)伊犁是哪年收回的?(5)新疆在哪一年建省?新疆建省有何意义?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建省在制度上使新疆与内地统一,有利于巩固新疆主权和促进对当地的开发。[实践创新]:(1)“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扬了左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