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中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第十一章中国区域地理【概述】“中国区域地理”分六节讲述,每节包含的内容较多,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民族、工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综合性较强。教学中可灵活机动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我国广大领土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情况的不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若干地理区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第1节北方地区【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理解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协作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思想及环保意识。(四)美育渗透点1.通过北方地理环境下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人类生产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北方人民的智慧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2.利用北方景观彩图,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愉悦学生的身心。【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获得新知的学习方法。2.引导学生要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链、知识网,形成知识体系。【重点、难点与对策】(一)重点1.黄土地与黑土地的区域差异。2.兴修水利,防止水患。(二)难点分析说明北方地区气候、地形、河流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人民生活的关系。(三)对策通过阅读分析资料和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内容,解决难点问题。投影、挂图及四大地区的图表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出示“中国地理区域示意”图、“北方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明确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河流等,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认识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彩图、插图等,使学生了解各主要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不断启发学生分析区域内的特征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区域特征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要求学生识记北方地区的能源基地、工业中心,并能分析说明北方地区气候、河流、地形等与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关系。(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出示“中国地理区域示意”图(挂图),并分发“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比较表”(教师自制)。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教师引导下读图,并根据已学知识对比分析、填表。教师巡视,时而参与学生讨论,最后将自己早已填好的比较表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得知:由于我国广大领土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情况的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若干地理区域。【板书】第十一章中国区域地理形成四大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出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挂图)【板书】第1节北方地区一、位置、范围师:今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北方地区。同学们能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吗?学生齐答:北方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师: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而东北平原北部的土壤中富含腐殖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填写下表:地区特征黑土地黄土地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及其问题农业发展及其问题风俗习惯衣食住行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以组为单位讨论、填表,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投影已填好的表格。【板书】二、黄土地与黑土地学生对照投影,讨论并修正本组填写的表格。启发学生思考。师:从今天填写的两份表格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生:分析、讨论、回答:不同的自然条件,导致了不同的经济行为和生活习惯。师:我们能不能说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生活习惯都是根据不伺的自然条件而决定的呢(即因地制宜)?生:能。师:如果我们不因地制宜,如在黄土高原种水稻,东北平原种棉花,那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生:受到自然的惩罚。师:所以,我们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协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请学生阅读教材第54页的“读一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