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明天不封阳台导学案》苏教版一、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观念。2.理出作者的思路和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3.强化关注自然、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意识。重点:学会抓住对象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主题。二、预习导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练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倏忽()稚嫩()悖论()龟裂()孵育()咆哮()喧嚣()蚂蚱()恬淡()霓虹()鳞次栉比()(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变幻莫测:安身立命:不速之客:自给自足:鳞次栉比:2.二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2)“明天是否封阳台”是由什么事情导入的?它引发的是关于什么的问题?3.三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我的疑问:三、课堂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合作学习,理解下列问题。1.“我”为什么决定明天要封阳台?2.“我”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3.“我”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为什么?(三)深入探讨课文。1.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与“我”决定不封阳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考虑?全文表达的意思是什么?2.文章第8段引用了冯至的咏鸽诗句,这是从鸽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吗?3.“这只鸽子绝非偶尔落脚,它分明是大自然派来的一位使者。”这句话有何含义?(四)品味探究。1.“我蹲下身子,果然见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鸽子见我们没有伤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静下来,它伏在蛋上,眼睛紧紧的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这两句都是抓住了鸽子的哪个部位,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鸽子什么样的心理?2.“仿佛我们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所在,而是游子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那份感情真是说不清,道不明。随后便把耳朵贴近地面,仿佛在倾听大地母亲的心音。”这一段在内蒙草原的感觉表达了“我们”怎样的情感?3.你从“我”对封阳台的态度变化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4.找出文中叙述和议论的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这样有什么目的?(七)总结全文。1、本文叙说了,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的思想。2、写作特色:(1)夹叙夹议,不断推进,线索清晰(2)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本文以为线索,文中体现这一线索的短句依次是、、。2.那的洪峰,那的山林,那的水土,那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一次次,一声声!(二)课内阅读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一个悖论:一方面,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因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又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于是,人们在精神上便有了一种失落感。那一年,我去内蒙古草原参加一个笔会,当汽车进入茫茫草原的深处时,但见草原无际与长天相连,天地相接处,依稀传来牧羊人的歌声,一群群绵羊在蓝天下移动,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羊群。远离了车流、高楼和霓虹灯的我们,竟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上,大声喊着:“我回来了!”仿佛我们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所在,而是游子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那份情感真是说不清,道不明。随后便把耳朵贴近地面,仿佛在倾听着大地母亲的心音。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去,但是,我们能不能用心去贴近自然呢?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1.根据上文内容,说说人类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怪圈?2.模仿画线句子来发出自己的呼唤。我希望,不再3.我们应该如何用心去贴近自然?五、拓展阅读谁赶走了鸟类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有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