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学习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书”的意思是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体、背景介绍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3.字音、字形、词语(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陶弘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解释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2)四时俱备:()(3)五色交辉:()(4)夕日欲颓:()(二)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范读、个体读、集体读)初步了解本文写了哪些景物?附: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提示:骈散结合,四六句式,整齐划一,读来朗朗上口。)2、默读全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圈划疑难,共同解决)本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支架:文言文翻译法:①加字,把单音节变双音节。②换字③结合句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④用自己的话,讲清文言意思。⑤揣摩句意,合理调整。(6)时间、地名、事物直译。修辞手法要体现增删补改是规律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二、合作探究(一)研读赏析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全文的引子(总领句),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如何描写的?“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3.文中最后一句用什么表达方式,说说其作用?议论,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二)展示交流三、拓展延伸阅读吴均《与顾章书》,完成问题。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注释: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参考答案:1.答案: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2答案示例: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