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1.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这些微粒的性质。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2)掌握元素的概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并能读懂一些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了解离子的概念,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初步了解氯化钠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5)掌握化学式及其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熟悉化合价的一般规律;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6)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根据某一新物质的化学式,围绕它来求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质量比或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2.过程与方法(1)根据科学实验结论说明微粒的性质、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质特点,通过抽象的思维想象了解原子的大小。(2)通过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说明水的组成元素是氢和氧,再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说明水中的元素在反应前后不改变,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3)通过对一些常见元素名称的造字特点认识元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研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4)根据钠与氯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各元素的原子是外层电子得失情况的分析了解离子的形成;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对比,说明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5)对比分子、原子、离子的符号特点掌握离子的符号的表示方法,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化学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6)通过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有一定的数目比说明化合价的含义;利用化合价规律指导化学式的书写并通过化学式推断未知元素的化合价。(7)通过对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的分析,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及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通过对元素的质量分数的确定,寻找与元素质量分数应用有关的计算方法和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本章教材共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物质的组成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微粒的性质、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及其有关的计算等内容。本章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本章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本章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章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重点:微粒的性质、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观念、化合价、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等。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能根据一种物质可无限被分割而推理得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如物质的热胀冷缩、扩散现象)推理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性质[分子(或原子)间有间隔、分子(或原子)是在永不停息运动着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进一步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及原子结构简图所表示的意义,顺理成章地得出离子的形成过程,借助离子的形成过程,理清分子、原子、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