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了解佛教的产生与传播。本课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大河流域孕育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曙光,鉴于篇幅限制和知识的空间与时间跨度极大,所以只能展现了每个文明古国最有价值的闪光点或鲜明的突出点。例如“神奇的金字塔”一目主要讲述埃及的统一和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一目主要讲述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实质;“种姓的国度”一目则讲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二、学生分析本课内容生动有趣,特别说到金字塔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会很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合作精神。因此,在讲述“金字塔”时,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课前指导学生分组进行专题探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提供一些精彩的视频资料即可。学生较难理解的是《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与实质和佛教的教义。优秀生则容易用死记硬背来完成这两部分学习,但遗忘很快,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则可能会把它弃之不顾。其实,例如释讲《汉谟拉比法典》时,可以创设情景,通过如“请你当法官”的现场活动,逐步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至于“种姓制度”,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只是文字容易记错。教师要结合四个等级的含义让学生在理解中进行记忆。三、教学目标分析(一)基本知识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主张“众生平等”,后来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汉朝时传入中国。(二)能力与方法从世界地图中找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的地理位置,了解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与古代文明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理解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贵族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通过了解佛教的教义,分析佛教教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埃及的金字塔,认识到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残酷剥削和压迫广大人民的历史见证。金字塔高超的建筑技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分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认识到它们都是奴隶主奴役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一)重点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都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古印度奴隶社会的鲜明特点:种姓制度。(二)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实质。理解佛教的教义,并分析佛教教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教学方式利用形象思维刺激法,让学生感受直观的形象刺激,来诱导学生思维深层次地分析问题。例如通过flash的活动世界地图,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亚非文明的内在联系。采用自主学习课堂模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金字塔之谜,把个人思考探索与开展同伴合作相结合,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感悟教学法使学生自主地进入角色,如通过“让你当法官”的活动中,使学生从活动中自我判断和实际判决产生的差异,来真切感受并悟出《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特点和实质。在诱思探究理论的指导下,采用讨论法来让学生分析佛教教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四)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设计flash活动世界地图、介绍胡夫金字塔的视频、互动式活动选择题等丰富内容。并准备实物投影仪,以供学生自主介绍金字塔专题探究时用。五、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组织学生探究神秘的金字塔之谜,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分组进行专题探究:第一组,探究金字塔的建筑之谜;第二组,探究金字塔与天文数学的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