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写法。东篱(lí)金樽(zūn)投箸(zhù)歧(qí)路怒号(háo)挂罥(juàn)布衾(qīn)大庇(bì)突兀(wù)风掣(chè)浩瀚(hàn)岑参(cénshēn己亥(hài)(二)知识积累了解作者作品。《饮酒》(其五):《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江陵(今湖北荆州)人。早年孤贫,博览经史。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的名篇佳作。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己亥杂诗》: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极力呼吁改革。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他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二、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好诗歌。2、整体把握和感悟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熟练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东lí()投箸()怒号()挂juàn()布衾()大bì()风掣()浩hàn()qí()路2、解释下面的字词(1)喧:(2)辨:(3)忘言:(4)俄倾:(5)向昏黑:(6)安:二、研习课文1、品读《饮酒》(其五)(1)朗读感知①请用“/”划分朗读节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②听录音一遍,听清字音及重音之处,纠正自己在朗读上的错误。③边听第二遍,边小声地跟读,然后自己模仿课文录音朗读1-2遍课文。④全班齐读。(2)字词句过关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这首诗的词句大意。不懂之处记在下面,并向他人请教。(3)句子品读①最能体现诗人隐居生活悠闲自得情趣的名句是:。借飞鸟归林喻指自己弃官归隐的句子是:。点明全诗主旨的两句是:,。②既然生活在人类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③“心远地自偏”是什么意思?隐含怎样的人生哲理?④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4)朗读课文,加深理解。2、品读《行路难》(其一)(1)朗读感知①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②听录音一遍,听清字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纠正自己朗读上的错误。③先自己模仿课文录音朗读1遍课文,然后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点评。④全班齐读,体会诗的感情。(2)字词句过关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这首诗的词句大意。不懂之处记在下面,并向他人请教。(3)句子品读①在诗的前四句,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