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期末复习教学案(六)第一部分:预先梳理1、本单元字词;《读本》最后四个名句。2、复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复习文言文《狼》。第二部分:知识点梳理一、第六单元字词,抄写三遍,并在括号中给加点字注音。和煦()肺腑()酬唱()咫尺()称职()陛下()爵士()御聘()纤细()机杼()顷刻()干涸()唾沫()颤栗()璧玉()附和()头衔()滑稽()缥缈()()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二、默写1、《天上的街市》2、《读本》名句海内存知己,。借问酒家何处有,。沾衣欲湿杏花雨,。有意栽花花不发,。,天涯若比邻。,牧童遥指杏花村。,吹面不寒杨柳风。,无心插柳柳成阴。三、古诗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朝李白(重点)⒈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句:,。⒉本诗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3.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诗句是:,。4.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答:5.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6.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7.人们对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赞赏,请你说说其妙处。答:答案: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杨花落尽子规啼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4、写景同时点明时令,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杨花、子规,描绘了南国暮春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悲伤哀愁的气氛,暗含漂泊之感(杨花漂泊不定)和离别之恨(子规悲哀的啼叫)。5、第二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6、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7、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四、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问题集锦1、汤姆冒险的经历的部分精彩片断:如:当“海盗”去、“海盗”生活、洞中历险、目睹坟地惨案、法庭指证凶手2、汤姆·索亚人物形象参考例子:汤姆是一个天真活泼而又调皮孩子。在姨妈眼里,他是个捣蛋将军;在主日学校里,他是顽皮,惹老师头疼的问题儿童。周末被罚刷墙,汤姆竟施出诡计,不但让那些男孩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为他的“俘虏”,还自动奉上谢礼。但他勇敢、正直、聪明。去墓地探险,他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在无辜者即将遇难时,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证凶手卓依。成了一个不起的英雄。去郊游,他救了自己和小伙伴佩琪还找到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宝藏。那个年代,汤姆有一点叛逆,有一个梦想就是去当绿林好汉。在他们的头脑里,强盗就是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人物形象的塑造意义:汤姆索亚是一个调皮活泼、热爱自由的孩子,作者塑造这个人,创作这部小说是要唤起人们对当时现实生活中盛行的资产阶级庸俗、虚伪和贪婪的社会风气以及死板的教育制度的注意。3、《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都具有怎样的儿童心理?请简要回答。答题要点:都具有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厌倦学校枯燥的生活)的儿童心理。4、在《洞中历险》这个片段中描写了汤姆和蓓姬在洞中经历了黑暗、孤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恐怖的威胁的困境。五、阅读蒲松龄的《狼》,完成练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加点字止有剩骨()缀行甚远()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苫蔽成丘()弛担持刀()眈眈相向()屠暴起()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止露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