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5《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VIP免费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5《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_第1页
1/6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5《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_第2页
2/6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5《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_第3页
3/6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5《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二自主预学1.一读《刻舟求剑》,完成下列各题。(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涉江者()坠于水()遽契其舟()()不亦惑乎()(2)文学常识积累《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2.二读《刻舟求剑》,解释下列重点字词。①楚人有涉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遽契其舟()④遽契其舟()⑤是吾剑之所从坠()⑥入水求之()⑦舟止()⑧求剑若此()⑨不亦惑乎()3.三读《刻舟求剑》,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标出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读准停顿,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示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是:是吾剑之所从坠()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其: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者: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自: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先自度其足()(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疏通全文。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是吾剑之所从坠。(提示:判断句)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亦惑乎?(提示:固定句式)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第一层:第二层:(六)深入探讨课文。1.文中一个副词“遽”,两个动词“契”、“求”表现了楚人什么样的心理?2.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试想: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七)总结。《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人。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楚人最可笑的“行”是:(用课文原句填写)2.下列句子中不能突出人物不会变通,不能因势而动的一项是:()A.何不试之以足B.至之市,而忘操之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D.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二)课内阅读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______。2.为下列字注音。坠()遽()契()3.解释下列词语。涉()是()遽()求()止()惑()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5.翻译句子。①是吾剑之所从坠。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五、拓展阅读月怀一鸡今有人日①攘(rǎng)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②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③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注释】①攘:窃取、偷盗。②道:一个人的举止言行。③斯:那么、就、应该。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其:或:是:损:已:非义:2.下列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2)或告之曰(3)是非君子之道(4)请损之A.(1)(2)(3)(4)都相同B.(1)(3)相同,(2)(4)相同C.(1)(2)相同,(3)(4)相同D.(1)(2)(3)(4)都不相同3.翻译下列句子。(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非君子之道。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译: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六、课后作业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5《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