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案15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与学的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知道西汉中央政府对西域加强管辖的措施;记住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2、过程与方法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分析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教与学的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与学的难点: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与学的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两样物品是闻名世界的,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总结),分别是丝绸和瓷器。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条古道,是以这些物品中一个名字命名的,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学生回答〕对了。这条古道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很多中国古代并没有的物品就是通过这条古道传入中国的。这条古道的开通与西汉时期一位很有名的使臣有关系,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学生回答〕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条古代沟通东西方的重要的古道的形成与它的历史作用。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前面几节课我们讲了西汉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这节课我们接着讲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1、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西域的位置,并在地图上指明。(利用学生熟悉的关于玉门关阳关的诗句加深学生对西域位置的记忆)2、从长安到西域不远万里,困难重重,是谁不辞劳苦、毅然踏上出使西域的征程?先后几次出使?当时在位的西汉皇帝是谁?(结合课本图片)3、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让生列出表格比较记忆)4、西汉初期与西汉后期的疆域版图有何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结合课本地图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试图能力)5、丝绸之路有几条?你能说出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吗?(开通丝绸之路有何意义)回答动脑筋题目6、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由来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你了解他的事迹吗?(了解即可)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一)、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二)、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可以先让学生口述,然后画出简图,师生共同完善后,让学生记忆。1、想一想:张骞出使西域尤其是第一次出使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能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精神?【引导】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挖掘自己的思想,体会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使者,他忠诚、执着、勇敢、坚韧、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后人所敬仰,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自己要成功所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2、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引导】影响主要从经济、文化等方面考虑,丝绸之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让学生联系今天的“复兴丝绸之路”,领会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知道学以知用,用所学知识评价社会现象,同时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政治思想。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驳一驳:近年来,“东突势力”频繁在我国新疆制造恐怖事件,妄图将新疆地区从我国分裂出去,成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请你结合西汉对西域加强联系和管理的史实批判“东突”的倒行逆施。【引导】让学生明白:西域都护的设立了扩大了西汉的疆域,使今天的新疆地区从此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今天“东突势力”的做法违背了历史,是错误的,必定要失败。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板书设计西域的地理范围:。①年张骞出使西域②年张骞③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年设立,地区归中央管辖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经、,到达,再到欧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一)、精挑细选1、西域是指今甘肃境内两个关隘以西的地区,这两关是A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