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链材料,激趣导入新课上课之前呢,老师想先请同学们看几则背景材料。老师请两位同学读一下。(屏显)资料一:为摆脱1929年的经济危机,日本将目光投向号称“东亚病夫”的中国。经过多次挑衅试探之后,日本关东军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战争,史称“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投诉国联,企望由国际社会来制裁日本,这使日本对中国更加轻视,正如美国学者柯博文所评价:“在满洲并没有真正的战斗,日本军方首脑对中国军事实力不屑一顾。”此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不到半年,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此后日本逐步扩大在华权益,并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屏显)资料二:二、三十年代,面对日军几次挑衅,国民党高级官员以及一些所谓社会名流多次声称:“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九一八事变四天后,蒋介石发表演讲:“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断。”但国联对日本侵略未采取任何制裁措施。1934年国民党著名政客戴季陶等邀请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鼓吹“法会”可以“为国内消灾患,为世界祈和平”。1934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公开宣称:“(日本)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就可以灭亡我们中国。”1934年8月27日国民党御用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评:“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国难当头,作为一国的执政党,国民党反动政府不去鼓舞国民士气,积极抗日,击退外侵,反倒四处散布悲观主义、失败主义的论调为自己推卸责任。这是任何一名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鲁迅先生更是如此,他在人身受通缉、文章遭删改、著作被查禁的情况下,以公汗为名{板书公汗、鲁迅},发表了著名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以批驳谬论,鼓舞国人抗日勇气。这个题目怕是不太好吧,换一个: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不是更好?(不好,原题目是反问质问,语气更强烈;还能引发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及思考;还把敌论点包含其中,以待批驳。)我们大家来把题目读一下。疑问吗?鲁迅写这篇文章时不知道国人有没有自信?那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呢?对,反问、质问!同学们,如果你在当时的状况下,你会站出来吗?那么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批驳此等谬论呢?(注:事先一定交给学生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论点、论据、论证。驳论文的基本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我们可以驳论点。敌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方论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这成吵架了,比赛谁声音大,谁声大谁赢,那完了,当时各大报纸都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控制或监视着。他们发表言论的机会比鲁迅大多了。我们还可以驳论据。敌方论据是什么呢?板书:自夸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驳论据适用于什么样的情况呢?对方撒谎,所采用的论据不是事实,那他的论点自然就不能使人信服,就不攻自破了。可是我们看,这些事情的确发生过呀。驳论证。就是找对方的漏洞,发现对方论据不能证明观点。怎么就不能证明呢?对方所说中国人只是一部分中国人,不是全部。对,还有好多中国人比如共产党,比如1932年上海1*28事变中顽强作战的十九路军,在比如示威游行要求抗日的学生、工人们……这位同学真聪明,发现了敌方以偏概全的漏洞。(板书:一部分)怎么办?敌方谬论看似有理呢?5、我们发现了敌方一点漏洞,只能证明对方说得不全对,但对于鲁迅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他还想把文章当成投枪和匕首,狠狠地揭露打击这些自欺欺人的、诓骗民众的家伙们。他还要发出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他的确做到了,那么,他又是怎样批驳对方的呢?批敌论,辛辣嘲讽老师请同学读第一二自然段。这其中有一个词语反复三次使用,哪一个?(“是事实。”)我们都知道,反复是为了强调。鲁迅先生好奇怪呀,明明要批驳对方,怎么一再承认和强调对方说的是事实呢?(为了给下文批驳对方做准备。也说明鲁迅先生是胸有成竹)正所谓“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会更有力量”。在驳论文写作中,这也叫做“树标靶”,把射击目标立在那里,且看我如何射击!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