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教案北师大版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3课时日期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预复备启动课堂复习巩固导入: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根据课件出示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并听写5全对的加入小组考核,其他学生进行改错上颁布宪法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成就有哪些?自学文本合作探究一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2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怎样??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合作探究二1.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有哪些代表参加?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3.在会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4.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同”指什么?“异”指什么?具体课堂的环节见课件(学生要认识到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夯实基础对本课基础知识进行默写并检查所写内容前30名为本节课优秀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是一节课效率的关键交流学习教师答疑解惑,并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和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总结与矫正学生主持提问知识结构并对预习提纲的内容进行解析,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深入得了解和掌握7知识梳理小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从法律上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本着“求同由于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不胜举。请同学们举出你所知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学生对照知识结构进行知识线索的总结,理清思路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存异”的方针,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取得重大成功,赢得了大批亚非国家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力。2.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3.2003年7月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在大连召开,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知识提升课件练习15板书设计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