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用凸透镜烛焰透过透镜看到什么?,若适当增加凸透镜与烛焰之间的距离,并调节透镜与白墙之间的距离,仔细观察,看到的像有没有变化呢?2.学生讨论并交流观察到现象。二.教学过程:1.同学们针对刚才你们观察到的各种像,你们想了解一点什么呢?[提出问题]学生回答:(1)什么时候成正立放大的像?(2)什么时候成倒立缩小的像?(3)什么时候又成倒立放大的像?2.为了研究凸透镜成各种不同的像时,有什么规律,我们还需要介绍几个知识点:(1)物距(u):物体到透镜的距离;(2)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3)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也可用眼睛观察到)(4)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设计实验]3.学生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1)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2)如何组装实验器材并要注意什么?(3)本实验中得到各种不同像时的物距、像距分别与焦距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1.通过媒体播放让学生清楚本实验的具体目的。2.通过媒体播放让学生清楚本实验器材的组装以及调试。3.将实验过程分为三区两点:a..物体放在2f之外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看到最清晰的像,测出物距并观察像的性质,修改栏这里也可播放课件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中实验指导师生共同讨论后可借助多媒做三次并计录数据.物距像的性质物、像与透镜的位置像距光屏能否接收到备注u正立还是倒立放大还是缩小实像还是虚像v结论1:物距u两倍焦距(2f)时在透镜的(同、异)侧(什么位置2f>v>f还是v>2f)光屏上成(倒立还是正立)(放大、缩小)(实、虚)像b..物体放在1f到2f之外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看到最清晰的像,测出物距并观察像的性质,做三次并计录数据.物距像的性质物、像与透镜的位置像距光屏能否接收到备注u正立还是倒立放大还是缩小实像还是虚像v结论2:物距u(什么位置2f>u>f还是u>2f)时在透镜的(同、异)(2f>v>f还是v>2f)光屏上成(倒立还是正立)(放大、缩小)(实、虚)像。c..物体放在2f上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看到最清晰的像,测出物距并观察像的性质.结论3:d.物体放在1f上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看能否看最清晰的像,说明什么问题?结论4e.物体放到1f以内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看能否看最清晰的像,如光屏上看不到像移去光屏通过透镜看到了什么?逐渐靠近凸透镜看到像如何变化?结论5体引导学生组装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凸透镜成像课件帮助学生总结规律。6.换另一焦距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验证得出规律与重复实验的结果是否相符[交流与合作]7.同学们继续针对验证实验进行交流,实验中还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1)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哪儿?(2)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儿?(3)什么情况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情况下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4)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是怎样变化的?像距与焦距间有什么关系?8.针对以上问题,同学们可以先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得出结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见上表。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分两侧,虚像站一旁。物近像远像变大,一焦附近都最大[实验反思]实验前为什么要先点燃蜡烛?实验时若无能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都不能看到烛焰的像,这是为什么呢?三、当堂巩固: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首先要测定所选凸透镜的__________;再把蜡烛、光屏分别置于凸透镜的两侧,调整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__________大致在同一高度。2.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知道:焦点是凸透镜成__________的分界点;两倍焦距处是凸透镜成__________的分界点。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简称为___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___表示。像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___表示。4.当课本上的字到凸透镜的距离为8cm时,能看到清晰放大的字,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不小于__________cm。如果课本上的字到凸透镜的距离为7cm,那么所看到清晰放大的字比原来的__________一些。5.根据凸透成像规律,填写下表。像的性质倒或正放大或缩小虚或实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