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时教学三维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提取信息探究讨论: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苏联是怎样成立的?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分层解疑知识迁移: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列宁提出和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人文素养: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法1.借助展示的历史材料,加深学生对教材有关内容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2.指导学生初步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二)课件演示导读提纲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你知道吗:观看苏联地图、说明苏联国徽的含义、听苏联的国歌。(让学生了解这已是一个历史名词,存在时间是1922~1991年。当时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到1991年,苏联解体。)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3、想一想: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小组讨论:搜集苏联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业方面的成就。讨论取得成就的原因。知识梳理: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粮食收购危机,导致了政府实行农业集体化。若将小农经济改为集体农庄,国家便能随意收购粮食,从而解决粮食问题。因此,为进一步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苏联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A、“苏联的办法”指什么?(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B、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4、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斯大林模式)E、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