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学习资料一、课文说明:本文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调。文章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述:第一个层次:摆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被反驳的论点及其论据①自夸地大物博、②希望国联③求神拜佛第二个层次:从对方的论据出发,论述中国人失掉“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第三个层次,论述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盛赞“中国的脊梁”★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成功地运用了驳论点和驳论证两种反驳。夸地大物博驳斥论证求国联只有他信力论点不攻自破(直接反驳)求神拜佛发展自欺力正面立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中国的脊梁(间接反驳)二、问题探讨: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答:首先承认对方对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那“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要驳论证,关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直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2、第一自然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答:不能。“总”表明时间之长,频率之高。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表时不做别的考虑。是抓住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表时专注于此,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3、第三自然段,作者说信“地”、信“物”、信“国联”是他信力,你认为他信力的实质是什么?答:其实质是自欺欺人。信“地”、信“物”是靠祖传的家当、外在的辉煌装点自己的门面,是败家子的作风;信“国联”则是抽掉自己的脊梁,像“叭儿”一样尾随着,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以上两种作为都是在虚妄的状态下过活,或像哈哈镜一样感觉自己的强大,或仰仗别人的施舍来证实自己的富足,唯独没有自己,自然是“自欺欺人”了。4、作者反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观点,在反驳时所说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是针对什么现旬而言的?答:作者所说的“他信力”指的是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前者是针对“两年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后来“只希望国联”的现象提出来的;后者是针对这两个现象和“现在改为一味求社拜佛”的现象提出的。应当注意的是,“他信力”的所指不包括“一味求神拜佛”这种现象,因此,当由前两种现象改为第三种现象时,作者说“失掉了他信”,“发展着自欺力”。这些现象都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和一些社会名流不是寄希望于中国人民,不是组织民众抵抗侵略,而是寄希望于其他靠不住的东西和大搞迷信活动,因此作者批判这是“他信”和“自欺”。5、“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格,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答:“他信力”“自欺力”用了仿词的修辞格,一字之差,将论敌自欺欺人、自我麻醉的嘴脸刻化得入木三分,显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6、“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分别指: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执著于某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大禹、屈原拼命硬干的人:置身家性命不顾,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如陈胜为民请命的人:为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解除疾苦的人。如寇准、包拯舍身求法:为追求某一规范(公平,正义等)不惜牺牲性命。似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