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八下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日期月日课型复习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讲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3)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意义。(4)讲述黄继光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5)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内容(6)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新中国的成立2、50年代的外交成就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四、教学过程复习内容与过程教师活动教师复备时间安排教师复备与学生活动基础过关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二)内容: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学生根据第二单元第二讲的基础知识,进行读课本,标画重点,快速记忆。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二)大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三、解放大陆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2、1951年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西藏和平解放。第二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土地改革1、时间:1950--1952年底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爱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2、总司令:彭德怀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二、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2)倡导:中、印、缅(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周总理“求同存异”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一五计划:(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时间:1953---1957年;(3)内容: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4)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改动的内容改造的途径结果及历史意义存在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