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阅读,了解《儒林外史》和吴敬梓的知识,掌握基础字词。2.合作学习,结合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把握文章的讽刺艺术和对比手法。3.把握主题,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2.背景资料: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随着清王朝在军事、政治上的步步胜利,其文化专制的毒害也日益加深,封建等级制度愈加森严,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官吏选拔使用科举制度,读书人一旦被选中成为封建官僚,不但享有巨大特权,而且贪污腐败,高踞于百姓之上,就使读书人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味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儒林外史》全书55回,描绘近两百个人物,细腻地刻画了一群追求功名富贵的各种类型的封建儒生和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而且塑造了周进、范进、马二、严贡生等一系列典型人物,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讽刺小说的典范。作者成功地运用讽刺艺术来表达主题,善于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选择典型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开创了一个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的先例,晚清的长篇谴责小说大都受到它的影响。3.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里一种层层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止于1906年。明代的科举制度: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清代的科举制度:第一关: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资格考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被录取后称为生员。生员分为三种:刚“入学”的新生称为附生,在学校成绩最好的称为廪生(名额有限,公家发给粮食),其次称为增生(名额有限)。生员合格毕业后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成绩优良的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下面的考试,所以说秀才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二关:乡试(又称大比、秋闱)。每三年的秋天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设为热区:参加康有为“公车上书”的都是各省的举人,当时有1300多人)第三关: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第四关:殿试。由皇帝在故宫主持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电视连续剧《小李飞刀》中的李探花,之所以以“探花”相称,是因为他在科举考试中中了殿试第三名。以上各种考试主要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清朝的科举制度简况如下:童试(资格考试))——乡试(又称大比、秋闱)——会试(又称礼闱、春闱)――殿试4.关于本文:本篇节录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范進是广东一个屡次考试落第的潦倒读书人;「中举」是指乡试合格,即考取舉人,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極重要的一環,因為中了舉人,便有資格做官,在地方上有权势,连县官也以礼相待。由于本文只节选范進中举前后部分,所以题目为《范进中举》。范进是个穷书生,自20岁开始应考秀才,考了30多年,直到54岁时才得到广东学道(即主考官)赏识,给与他第一名,课文便由此展开,描述他中秀才后回家的情形。【学法指津】《范进中举》节自《儒林外史》,这是一幅绝妙的讽刺画。主人公范进一见中举的报帖就欢喜得发了疯,丑态百出,直至挨了一个巴掌才清醒过来。这是艺术夸张,却又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鲜明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当时士人的毒害之深。故事中另一个人物胡屠户更可笑,是个十足的市侩,对金钱的欲望浸透了他的骨髓。小说围绕着范进命运的变化也写出了世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