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学法指津】诗歌重在体会,可以通过朗读的方法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关雎》的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淑女,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蒹葭》则可采用读准一个诗节推及其他的方法进行朗读,然后采用提问、质疑、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自主学习】1.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1.《关雎》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2.《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4.《关雎》和《蒹葭》在内容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释疑解惑】学完本课后,你还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讨。【拓展创新】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2.用你喜欢的形式改写这两首诗。如将《关雎》改写成白话文,注意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自测提升】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分辨赈灾多娇张灯结采B.侍候治学劈手再接再厉C.书籍贮立日幕悬梁刺股D.遮蔽姿意蒲包无缘无故3.下列句子中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2分)A.梦想的实现,需要异想天开,执着追求。B.每年一次的相聚,仅仅几日,太过于短暂;之后,便又是长时间的分别,杳无消息,天各一方。C.要是平时认真听课就不至于考试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了,这可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D.不要担心,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一定会胜利的。二、课内外诗词鉴赏阅读(24分)(一)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分)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C.“家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