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一、内容与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指的是河姆渡人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大汶口原始居民。其核心原始的农耕生活情况,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照片、示意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认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把握好不同内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二、目标与分析1.目标: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记住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2、分析: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与前人的比较,原始氏族村落农耕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刚刚接触初中历史,兴趣浓厚,但方法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方法的传授、培养。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半坡氏族村落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到半坡氏族村落的发展情况。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思考回答问题。问题1:半坡氏族村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如何?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7.纺线、织布、制衣例题一: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有(A)A、彩陶B、黑陶C、白陶D、红陶变式练习: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D)A、北京人B、丁村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问题二、河姆渡氏族村落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河姆渡村落的发展历史。师生活动:先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结合教师补充材料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讲述:河姆渡氏族村落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最早的。问题1: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回答: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问题2: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问题3: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问题4: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回答: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问题5:河姆渡氏族村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如何?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5.饲养家畜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例题二:在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中,地理位置位于长江流域的是(B)A.山顶洞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大汶口文化遗址变式练习:我国原始居民很早就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会建房屋的是(C)A、北京人B、山顶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