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一、内容与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夏、商、西周的更替指的是夏、商、西周的建立、发展及灭亡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西周的分封制,理解它的关键是了解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所产生的作用。学生已经学过了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由于本节内容还与政治学科有一定的联系,在本学科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个重要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夏、商、西周的更替及西周的分封制。二、教学目标与分析1、目标定位:识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夏、商、西周的兴旺及衰败的原因。2、目标分析:识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就是要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通过学习,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三、问题诊断分析本课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西周的分封制的产生难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初一学生思维活跃,但往往不注重阅读教材知识,归纳信息的能力稍差一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表演、讨论、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提取与归纳历史的能力。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我们如果要了解原始社会瓦解的历史,可以从哪个遗址和哪个传说中得到可信的历史资料?(大汶口、禹建夏朝)过渡: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从此,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先后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变革。一、“夏传子,家天下”问题1:指导学生阅读16页“正文”,“动脑筋”: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说说你的想法。明确:是进步。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区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人们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极慢。而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役使众多奴隶从事生产,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分工成为可能,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问题2:夏朝的建立者是谁?建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明确:夏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问题3:启是怎样继承王位的?王位世袭制和禅让制有什么区别?明确:王位的世袭制是怎样的,它和禅让制有什么区别?问题:4: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不能相比,因为他实行暴政)明确:当人们奋起反抗桀的暴政时,夏朝就走到尽头了。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问题1:商朝是怎样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明确: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由商汤建立,都城亳。问题2:商朝前期,都城并不固定,为什么商朝前期不断迁都?为什么商朝又称为殷朝?迁都后商朝的情况如何?明确:政治动乱和水患。因为盘庚迁殷后,商朝稳定下来,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朝。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的大国。问题3:商纣暴政表现有哪些?荒淫无道,修筑豪华的宫殿和“酒池肉林”以享乐,又用残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社会矛盾迅速激化。问题4:周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武王伐纣是怎么回事?明确: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才姜尚。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众诸侯在牧野打败商纣王,定都镐京。问题5: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明确:他们都任用贤能之才,商汤用伊尹,武王用姜尚,发展自己的国家。1、他们的对手已经不行了。在平民和奴隶的反抗下,夏桀和商纣的统治早就摇摇欲坠。2、他们讨伐暴君的正义战争,得到广泛拥护,深得人心。3、他们分别重用贤才伊尹、姜尚,还注意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问题6: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三、西周的分封制问题1: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明确:分封制的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问题2:分封了哪些人做诸侯?明确:周天子把土地和臣民分给子弟、亲戚和功臣。问题3:分封的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明确:周天子的分封只对亲戚和功臣。问题4:分封制的效果如何?明确: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