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方法。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6本,65篇。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徬彷》、《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法指津】1、根据小说三要素的特点(人物、情节、环境),快速阅读课文,勾画人物、环境描写的语句。2、在形象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如对闰土的分析,抓住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提炼主题思想。3、练习复述课文情节,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整体理解。【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阴晦()秕谷()伶仃()萧条()折本()隔膜()鄙夷()恣睢()嗤笑()应酬()寒噤()惘然()瑟缩()愕然()毡帽()畜生()竹匾()惶恐()2、解释下列词语间或:阴晦:萧索:愕然:鄙夷:惘然:隔膜:恣睢: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合作探究】3、“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展开想像,说说“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4、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释疑解惑】学完本课后,你还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讨。【拓展创新】1、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2、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自测提升】一、积累运用(6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A、秕谷(bǐ)愕然(è)畜生(chù)折本(zhé)B、断茎(jīng)伶仃(tīng)嗤笑(chī)惶恐(huáng)C、惘然(wǎng)恣雎(suī)瑟缩(sè)萧条(xiāo)D、毡帽(zhān)鄙夷(pǐ)竹匾(biǎn)应酬(chóu)2、根据语句的意思,依次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⑴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⑵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⑶仓皇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起来了。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A.悲哀凄凉气闷悲凉B.凄凉气闷悲凉悲哀C.悲凉悲哀凄凉气闷D.悲凉气闷悲哀凄凉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B.5月21日清晨,福州市民如愿以偿地观赏到日环食奇观。C.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D.由于张丽莉老师舍己救学生,被网友誉为“最美女教师”。(2分)二、课内阅读(11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