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知识链接】《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学法指津】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要在整体把握文意基础上,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刿()又何间焉()鄙()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玉帛()小信未孚()公与之乘()辙()轼()旗靡()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3.理清课文线索。人物活动线索:请见—()—参战—()事件发展线索:()—备战—()—释战“【合作探究】1.“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3.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4.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5.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释疑解惑】学完本课后,你还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讨。【拓展创新】1.根据文中的句子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找出、理出相应的成语。例: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彼竭我盈——小信未孚——惧有伏焉---故克之——未能远谋——三而竭——观其辙——故逐之一—难测也——2.课外搜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并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并以《我看……之战》为题写一篇文章。【自测提升】一、积累与运用(6分)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奔弛待遇追溯再接再厉B.和谐秘决闲暇焕然一新C.干燥蔓延书籍无精打采D.婉约吟诵尊命鸦雀无声2.下列诗文名句的作者均为同一朝代的是①采菊东篱下②海内存知己③往来无白丁④一览众山小⑤把酒问青天A.②③④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⑤3.选出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2分)一个人小时候喜欢的味道,会“蛊惑”他的一生。最野蛮的要数夜来香了,白天倒温和,一到晚上,,烈得近不可闻;梅花香得凛然,,即使是最豪奢的新贵站在她面前,也会受到威胁;柑橘花的香是潮湿的,,飞不远,让人觉得就在周围,觉得牢靠。(改编自素罗衣《初识一瓣香》)①像酒精勾兑的假酒②像翅膀沾了雾气的虫子③像不肯俯就的没落贵族A、③②①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二、课内阅读阅读《曹刿论战》,完成4~8题。(17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5.解释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