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孟子两章》【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顺畅朗读、背诵课文。(重点)2.了解孟子的思想,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难点)【教学方法】1.读议结合法2.比较阅读法【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元明时被尊称为“亚圣”。《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2.在文中标注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和特殊句式(反问、双重否定等),朗读一遍,体会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3.借助课下注释,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并把这些句子背诵下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增长他所不具备的才干。(4)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不断改正错误。【预习检测】校本作业一3。【探究活动】1.认真诵读两篇短文,标注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C.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讨论、交流: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二次备课[3.认真品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组讨论:孟子认为怎样才能造就人才。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4.两篇短文在论证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共同点?都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课堂小结】《<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只要我们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就会学有所获。【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个出身卑微最后成功的历史人物分∣攻城守城(客观、主观)艰苦环境、磨练→造就人才∣↓↓∣分治国治国∣∣↓↓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教师二次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