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马蜂窝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文章的记叙要素,结合事件的经过理清文章的思路。2.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揣摩文章深入细致、充满情趣的语言。3.结合自身体验感受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正确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难点: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难点:理解第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50字以内)3、自主提问,深入品读文章主旨一、导入:说说“曾经冒失的童年”提请学生思考:由于我们的幼稚,这些小小的冒失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为什么呢?(师生对话,共同回忆童年时光,拉近师生距离,便于下面的教学对话)二、整体阅读,自读全文,初步了解文本内容1、学习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原因)经过结果(板书)2、按要素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文本找答案)时间:午睡时候地点:爷爷的后院,窗檐下人物:“我”爷爷奶奶妹妹起因:奶奶抱怨后院的马蜂窝,引起我捅马蜂窝的渴望经过:认真准备,捅马蜂窝被蛰产生害怕心理,爷爷的一番话让我有了新认识,盼望马蜂回来结果:马蜂归来,我和爷爷相视而笑,我也得到启迪。(板书)(学生理清思路后,学会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三、品读课文(一)品读课文第一段,理解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1、问:文章开篇就为我们描绘爷爷的后院,这个后院的特点是什么?乐土----堆放杂物,很少人去,花木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鸟儿蝶儿虫儿们生活和嬉戏乐园----爬上大树干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挖肥大的蚯蚓,把小猛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2、问:你能悟出这段描写与捅马蜂窝的事件有什么联系?这片乐土为马蜂窝提供存在的背景这片乐园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活泼好动,顽皮好奇的我,为捅马蜂窝的事件做铺垫。3、在这片荒芜又不乏生机的后院里,最壮观的是马蜂窝,把第一段中描写马蜂窝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找出生动的词语读一读,试背本段。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理清人物心理变化,学习文中生动自然而富有情趣的语言。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针对文章主旨进行探究和讨论一、品读捅马蜂窝的过程(2—7自然段)1、问:是什么促使了“我”强烈的捅马蜂窝的冲动?(分析2—5自然段,体会爷爷奶奶这段对话描写的作用)(1)奶奶也要捅马蜂窝,为什么?哪里可以找到?为了通风和安全的需要。在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中可以找到。(2)“我”无意中听到这段对话,心理产生怎样的反应?找出相应的语句。“渴望”、“有趣”、“难以抑制”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而且奶奶的话中还教给我方法(头上蒙块布,竹竿一捅。)更是让我冲动地想试一试。2、指导品读具体描写捅马蜂窝的内容(6,7自然段)点读---------勾画动词-----------再读1)捅之前,“我”有没有害怕或是别的什么心理?“迟疑”、“胆怯”2)但最终好奇心战胜一切。假如你是一个电影导演,让你将“捅马蜂窝”这部分拍摄下来,再现当时的情形,你该怎样拍?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设计镜头,模拟再现。一个全景(一个手持竹竿,头蒙小褂的小子正在紧张的使劲摇撼。)一个近景(“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一个特写(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扑过来,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3)捅下马蜂窝后“我惊呆了”,是什么让我惊呆了?细读特写一只马蜂向我扑的内。(背诵这个生动形象的特写,学习仿写)二、1、“捅”是紧张、刺激、有趣的,那“捅”过之后呢?我的心里有哪些变化呢?惊恐-------敬佩(吃惊)--------懊悔(罪孽感)2、问:①与爷爷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②“我”对马蜂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③为什么我会有沉重的“罪孽感”呢?问题解决:捅了马蜂窝之后,“我”对马蜂的看法是:马蜂不再只是一只令我好奇的小昆虫,而是会“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英雄;马蜂虽然是一只小虫,但“竟有这样的激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