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案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2、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3、知识: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及如何为社会做贡献教学重点: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复备导入新课:观察课本四幅图片:“无偿献血”、“爱心捐助”、“关爱弱者”“救助病人”,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师:“无偿献血”、“爱心捐助”、“关爱弱者”“救助病人”,这些行为都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都属于亲社会行为。讲授新课:一、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阅读课本p20页材料,思考:你认为甄宇和冯异身上由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对你今后的为人处世有何启示?学生讨论发言总结:(一)、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谦让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谦让的基本表现“为人谦逊”、“先人后己”、“妥善处理矛盾和冲突”等,那么,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谦让呢?谦让并不是无原则的“软弱忍让”或一味自我贬低,谦让是一个人有涵养的表现,是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和宽容,并非软弱可欺,更不是妄自菲薄。谦让应有原则,谦让应有一定的限度,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无理侵犯时要敢于说不、敢于抗争;谦让是建立在自尊自信基础上的,谦让不是自我贬低,学会谦让和勇于竞争并不矛盾。(二)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分享。观察课本p22页图片,说一说,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分享行为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个人来说,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与人分享的同时自己也会在情感体验上、知识经验上有许多新的收获。对于社会来说,社会是一个分工合作的体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成员之间彼此分享劳动成果和智慧经验,保守和封闭会阻碍集体和社会的进步。(三)社会生活中学会帮助他人小活动: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帮助的经历和感受。创设情景:1、在你回家时,遇到一个老人到在地上呻吟,身旁还有一些血迹;2、你在河边散步,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落水,只有你一个人,而自己又不会游泳。想一想:在上述情境中自己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人。那么,为什么要提倡帮助他人呢?帮助他人应注意什么问题呢?师生总结:一方面帮助他人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消除他人的烦恼,还能使自己体会到快乐和自我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帮助他人不仅要出自真诚,还要注意技巧和方法,比如学会借助社会力量帮助他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要注意考虑接受帮助的人的心理感受等。亲社会行为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一切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都可称之为亲社会行为。它不仅包括无私的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也包括带有个人目的的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除谦让、分享、助人以外,像合作、同情、安慰等也是基本的亲社会行为。二、我为社会做贡献(一)为社会做贡献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观察图片,说一说,自己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自己有什么感受?那么,参与公益活动对个人、对社会有什么意义?(二)社会做贡献就要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做一做: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或村庄进行调查,看看存在哪些问题?自己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些什么?说一说:通过让学生谈国家建设取得的成就,有利于他们培养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和态度师: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祖国建设事业、关心自己身边的社会问题并为解决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三)社会做贡献就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作为亲社会行为的奉献是比较宽泛的,具有不同的表现和层次,我们应该积极奉献社会,关心社会这个我们共同生活的大家庭。指导学生阅读“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要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在服务社会中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课堂总结: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