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一面本课题教时数2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3.研习第一部分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2.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读法教学过程:一.预习阶段1.词语困窘摩挲颓唐打眼恣情不能自已踱步地窖赫然镶嵌捻断抖擞陡然2.解释踱步:慢步行走。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殷勤:热情而周到。优遇:优待。莽撞:鲁莽冒失。窘:难为情,尴尬。摩挲:用手抚摸。颓唐:精神萎靡。打眼:显眼,惹人注意。抖擞:振作。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陡然:突然。恣情:放纵感情。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3.形似字圆辨版陡镀婉园辫板徒踱腕辩徙4.多音字钻和曾恶二.导入1.导语匆匆之间,记忆长河掠过多少陌生面孔;匆匆之间,茫茫人海留下几多美好回忆。那一面,似流星划过天际;那一面,似甘泉滋润心间。时光把我们拉到1932年的秋天,让我们一同去感受一下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对一名进步青年无私关怀的高尚品格,去领略一下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吧。2.写作背景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自己阅读课文2.讨论文章结构,概括段意。讨论后明确:全文共43段,可以分为两部分,以空行隔开第一部分(1-38):描述了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一部分以叙事为主。它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1-2):交代了会面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的身份。第二层(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第三层(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一次难忘的会面。第二部分(39-43):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这一部分以议论为主。3.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记叙文的六要素)学生回答后明确时间:1932年秋天的一天中午地点:虹口公园附近的内山书店、人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一个普通工人和鲁迅起因:到内山书店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经过;“我”看中了一本书,一开始内山书店老板热情接待了“我”,由于身边钱不够,后来换了鲁迅来接待,并介绍了《铁流》结果:“我”用一元钱买了两本书:《毁灭》与《铁流》四.研读第一部分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明确: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明确: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近景: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