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隆中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积累文中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及其税利的战略眼光。【课时安排】三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陈寿与《三国志》。陈寿,字承祚(zuò),西晋(朝代),史学家。少年好学,曾任蜀汉观阁令史。晋灭吴后,集合三国官私著作,撰《三国志》65篇,该书脉络分明,文笔精练,被誉为“良史”。《三国志》记述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近百年间的历史。这近百年间的史实,头绪纷繁,陈寿虽分别编写为《魏书》《蜀书》《吴书》,却能够从总揽全局的角度处理,显示出特异的史才。北宋时,后人将三本书合为一书,改称《三国志》。后人因推重陈寿的史才和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前四史”。●精华集萃:①三顾茅庐②箪食壶浆③挟天子以令诸侯④思贤若渴2.字词注音:好为《梁父吟》(hào)遂诣亮(yì)因屏人(bǐnɡ)汉室倾颓(tuí)度德量力(duó)遂用猖蹶(chānɡ)(jué)汉沔(miǎn)东连吴会(kuài)乐毅(yuè)殆天(dài)存恤(xù)帝室之胄(zhòu)箪食壶浆(dān)3.重点词语解释:(1)隆中对(回答、应对)(2)好为《梁父吟》(喜爱)(3)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4)谓为信然(说是确实这样)(5)先主器之(器重、重视)(6)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7)不可屈致也(委屈)(招致、引来)(8)宜枉驾顾之(屈尊)(拜访)(9)由是先主遂诣亮(拜访)(10)凡三往(总共)(11)因屏人(于是、就此)(命人避退)(12)汉室倾颓(崩溃、衰败)(1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14)遂用猖蹶(因此)(失败)(15)志犹未已(停止)(16)自董卓已来(通“以”)(17)名微而众寡(人少,兵力薄弱)(18)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不仅……而且)(1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资助、给予)(20)因之以成帝业(凭借)(21)民殷国富(兴旺富裕)(22)不知存恤(爱抚、爱惜)(23)帝室之胄(后代)(24)总揽英雄(招致)(25)身率益州之众(亲自)(26)箪食壶浆(用竹筐装)(用水壶盛)(27)情好日密(一天天)(28)以:以弱为强者(从)此可以为援(把)以迎将军者乎(因为)4.初步感知:(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思考: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记得提供原文根据。)人物名字:诸葛亮、徐庶、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探究活动】1.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请圈划在书上)(1)当时形势:曹操: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和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优越的地理条件(“国险”),而且内部团结紧密(“民附”和“贤能为之用”)刘表:“不能守”住荆州刘璋:“暗弱”张鲁:内部极不稳固(“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2)曹:“不可与争锋”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孙:“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刘表、刘璋、张鲁(荆益二州):夺取荆、益二州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请圈划在书上)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4.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请再找出文中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例子。明确:隆中对时,正面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隆中对后,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