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谈读书》《不求甚解》(自读)【学习目标】一、对两篇文章可以作比较阅读,体会立论与驳论的写法。二、《谈读书》一文,力求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扫除语言障碍,摘录文中的名言警句下来,并学会运用。三、列出《不求甚解》的结构提纲,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四、联系自己读书的酸甜苦辣与经验教训阅读这两篇文章,力争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较多的启示。五、《不求甚解》主张的是道家的读书法,此外还有儒家的读书法,应该说这两家各有长短。这方面争鸣较多,有兴趣的学生可作一番探究。六、培养敬业与爱国的精神。【学习重点】一、对两篇文章可以作比较阅读,体会立论与驳论的写法。二、《谈读书》一文,力求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扫除语言障碍,摘录文中的名言警句下来,并学会运用。三、列出《不求甚解》的结构提纲,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四、培养敬业与爱国的精神。【学习难点】一、联系自己读书的酸甜苦辣与经验教训阅读这两篇文章,力争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较多的启示。二、《不求甚解》主张的是道家的读书法,此外还有儒家的读书法,应该说这两家各有长短。这方面争鸣较多,有兴趣的学生可作一番探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给下面词语注音释义:怡情:傅彩:文采藻饰:学究:诘难:寻章摘句:味同嚼蜡:滞碍:吹毛求疵:阐证:要诀:狡黠:不求甚解:豁然贯通:开卷有益:二、(课堂)学习·研讨·练习(一)【自主学习】1、给《谈读书》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2.《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请写出每一段的意思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第八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二)【共同探究】1.《谈读书》这篇随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全文好似一篇谈话,富于针对性。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对比说理。正面说了以后,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又如,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2.《不求甚解》①到底应该怎样理解“不求甚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