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学生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音乐美。2、揣摩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高尚的节操,并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生当堂背诵并默写课文。教学重点:1、在朗读过程中,能感受语言中蕴涵的魅力,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当堂背诵并默写课文。教学难点:抓住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知文体,了解作者。1、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座右铭吗?2、过渡:“座右铭”的作用是警戒自己,提醒自己,表明自己的志向。那什么是“铭”呢?3、理解“铭”的文体特征。要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多用韵,骈句为主,韵律和谐。4、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二、初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音韵美。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试读,落实生字读音,明确句子节奏。3、要求学生找出课文用韵的字,齐读押韵的句子,通过朗诵体会课文韵律和谐,琅琅上口的音韵美。4、找出课文中的骈句,男女合作朗读,体会骈文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音乐美。三、疏通文意,落实对文言字词的理解。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解决疑难,并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名”“上”“劳”“何陋之有”等难点词句的意思。3、指名翻译课文。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四、感悟课文,研讨文章的意境美,体悟作者感情。过渡:文章读到这里,你觉得陋室陋在哪里?(学生找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体会。)可在刘禹锡心中,这陋室简陋吗?(学生找出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去体会。)(一)出示研讨合作目标1:在作者心里,陋室不陋,是由于“德馨”,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德馨?你能品味出蕴含在句子间的作者的感情吗?1、学生自读品味。2、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汇报,明确: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清新、幽雅、宁静中充满生机,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这景色令人赏心悦目。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与作者交往的都是儒学博雅之人,陋室也因这一群脱俗高雅之人而熠熠生辉,显示出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作者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作者厌弃灯红酒绿、歌舞笙箫的官场生活,而醉心于古朴的琴声和玄妙的佛经,这是一种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3、依板书小结。引导学生背诵描写陋室的相关句子。(自由背、个别背、齐背。)(二)出示研讨合作目标2:课文开头为什么写“山”、“水”?1、学生讨论、明确: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引出“陋室不陋”这个中心,这是个一锤定音的开头。2、引导学生背诵相关句子。(三)出示研讨合作目标3:课文结尾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何作用?1、学生讨论、明确:用古从自比,不但说明“陋室不陋”,而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诸葛亮与杨雄那样的志趣和抱负。这是个意味深长的结尾。2、引导学生背诵相关句子。(四)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五)背诵全文。五、创设情境,默写全文,总结深化。1、《陋室铭》能够千古传诵,不仅在于它的韵味如歌、结构巧妙、写法独特,更在于他向我们传达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面临困境时的一种达观而又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上的清贫绝不妨碍我们精神的富有。只要我们拥有高尚的情操与美好的修养,我们就拥有了人生中最可贵的那份充实,那份坦然。2、出示《陋室铭》情境图:下面大家拿出作业本,就让我们依照画面的启示,在古典乐曲《高山流水》中把这篇文章默写出来,边默写边走进刘先生的精神家园,领略那种超越时空的人格魅力。3、总结学生默写情况,表扬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1、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2、这一仿写的《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