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认识依法治国》备课与教学提示-苏教版课堂导入:请两名同学不借助圆规与直尺分别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与矩形。另请同学对他们作图的效果进行点评。引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师:将这里的“规矩”引入我们的生活,即:生活离不开规则。知识回顾:通过八年级思想品德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两种影响非常广泛的规则,即法律与道德。请学生结合生活实例简单介绍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适当点评。投影展示名人名言:“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总结: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大到国家的治理,都与法律息息相关。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认识依法治国(板书)我们国家是什么时候开始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呢?一、依法治国重大方略的提出要求学生明确:1.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注: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也迎来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1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和总结的历史跨度。据此,引导学生对本课引起足够的重视!二、认识依法治国1.根据课本表述要求学生了解下依法治国的内涵,即什么是依法治国?对课本中的表述,可做分解:主体;领导;依据;核心等。尤其是务必联系八年级的相关知识强调: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法治国。2.(1)质疑:是否今天才有法律这种规则?古代社会的法律是否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吗?)突出强调:古代社会——崇尚人的权威,是一种人治。维护少数统治者的利益。(2)对比:社会主义中国的今天,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等一批高官因贪污受贿等违法乱纪行为依法被惩处。引入:依法治国的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教师板书,学生在课本中作重要标记。)学生阅读课本P77中间楷体字材料后简要概括材料大意。——国家立法机关在加强立法工作。质疑:立法机关为什么要加强立法工作呢?有同学认为:只要国家立法机关加强立法工作,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就可以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你赞同这种观点吗?导入:三、怎样实现依法治国?生:问题1:既然要依法治国,就要加强立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法可依,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问题2:初中生很有可能会出现思维误区,遇到观点辨析,简单地“对”或“错”。强调第三种情况:观点片面,有合理的地方必须首先必须承认,并解释理由。如问题2中就必须强调“要实现依法治国,国家立法机关必须加强立法工作,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正确的,理由(略,见上面的简析。)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片面的,还需要哪些努力?(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任何公民——遵守法律、依法维权小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教师板书,学生在课本中作重要标记。)四、探究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学生阅读课本P78楷体字中“生产销售劣质奶粉事件”,探究:对这类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会有哪些重要意义?(部分学生回答可能会有困难,对这类学生不妨引导逆向思维,即“任其发展会有哪些危害?”)在学生交流回答、教师点评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浏览、阅读、标注课本相关表述: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请学生作一更改:科学的表述应该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只有用健全的法律规范、引导和制约人们的经济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维护好良好的市场秩序,才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师:从这一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呢?生: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之一)(教师板书,学生在课本中作重要标记)1.复习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