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四教案教学目标: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教学重点: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虞世南,字,代诗人、书法家,世称。杜甫,字,代诗人,被称为“”。郑谷,字,代诗人,世称。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垂緌()藉秋风()鸣噪()鹧鸪()烟芜()乍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赏析《蝉》这首诗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1)“垂緌”和“清露”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份和品质?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4、小结: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二)赏析《孤雁》这首诗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4、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三、赏析《鹧鸪》这首诗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2、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3、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征袖湿,翠眉低”烘托了什么氛围?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象在叫“型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佳作欣赏:泥土赞它没有绚丽的色彩,只有单调的土黄;它没有美丽的传说,只有永恒的厚重;它没有浪漫的诗意,只有无言的朴实;它没有钻石珍珠的珍贵华丽,没有月亮星星的迷人光辉,甚至于它连名字都很不起眼——泥土。(引出“物”)世界的各个角落都会出现它的身影,世上的各种生物都需要它的哺育,它太平凡了,以至于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它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但从古至今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称赞过它?在生活中,它只是个陪衬的角色,独自付出,任别人在身上踩踏,从不吭一声。于是,简朴的黄成了它的象征。(描写“物”)偶然躺在草地上,闭上眼,嗅着自然的味道。蓦地,一股潮湿的清新的香气蹿入鼻中。哈,肯定是什么美丽的花。可睁开眼,却发现是农民新翻的一垄垄的泥土。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嗅觉,小心翼翼地凑上去,又是一阵浓烈一点的气息,混合着青草的香、野花的香弥漫开来。泥土怎么会有清香?哦,我明白了,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