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说明课题《诗词五首》课型背诵课时三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诗词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这几首诗词。2、学习朗读诗歌的技巧,在朗读中咀嚼精炼优美的语言和名句,理解诗词的主旨,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3、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这几首诗词补充教学难点理解诗词的主旨,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补充教具使用教学设想:采用“死去活来法”,即先背诵再理解体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二、学习《饮酒》一诗1、了解作者陶渊明。体会作者的感情。陶渊明,字元亮,田园派创始人、辞赋家、散文家。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离职回乡。《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课文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大约写作者归田后12年。2、背诵(1)齐读(把握字词,节奏指导)(2)齐读,检查效果。(3)自读,试背。(4)效果监测(互背、抽背、竞背等)3、说:体会抒发的感情。(1)“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作者领会到“真意”却忘了怎么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4、论: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补充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四.小结:阅读古诗的过程、方法。反复朗读,体会感情;抓关键词,品味语言;第二课时学习《次北固山下》《秋思》两首诗。一、朗读课文,感知内容问: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情感相同,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体裁不同:《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天净沙秋思》是曲(小令)。二.了解作者,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2、马致远,元朝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他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散曲是继诗和词之后出现的一种结合乐唱的诗歌形式,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体制短小,只有一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例如《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三、背:学生自由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的程度。四、说:赏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