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与朱元思书》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3.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文中的思想感情,翻译课文。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教材助读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障人。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于山水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时期的辞赋,形成于南北朝。该文体注重形式美,全篇以对句(即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其中以四字六字定句者,世称“四六文”。“书”即书信,古人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脱胎于书信。预习自测1.按要求写出句子。①点明游览路线的一句是。②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③写出江水湍急的句子。④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无穷生命力的两句是。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中的“共”,在这里用得超神入化。唐初诗人王勃也有一句使用“共”的名句,请你写出来。。3.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句子是哪句?你是怎么理解的?。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课内探究学始于疑1、朗读课文,认识字词。认真欣赏课文内容,准确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出示文字与拼音的课文。2、理解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的抱负和情操。质疑探究一、解析第一部分(第一节)1、语段翻译: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可见本节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3、请分别找出本段中写景、叙事、抒情的语句?①写景:②叙事:③抒情:二、解析第二部分第一层(第二节)1、语段翻译:2、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哪两种状态描写了富春江水怎样的特点?3、静态描写了水的哪些方面?动态描写了水的哪个方面?(要找出对应的语句)4、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可见写水清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5、《三峡》中的哪句描写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区别?三、解析第二部分第二层(第三节)1、语段翻译:2、作者写奇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3、文中所描绘的是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吗?为什么?4、可见作者写“奇山”用了怎样的手法?(结合文中例句稍加说明)5、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6、主题探求: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主题归纳: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写作特色:1.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动静结合、声静相衬、有声有色、光影摇曳)。2.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3.骈体文的优点在此文中突显:句式整齐、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当堂检测:1.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介绍了优美的景色。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征。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2)、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课后反思课后训练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第二十一课参考答案预习自测(一)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2.从流漂荡,任意东西。3.急湍甚箭,猛浪苦奔。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二)秋水共长天一色。(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个句子表现作者对追名逐利的官场的蔑视,流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