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生活第一课时情趣与兴趣课题情趣与兴趣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情趣源于兴趣,情趣通过兴趣表现出来。能力方面:通过本课教学,提高学生识别和区分高雅情趣和庸俗生活情趣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结合课文知识,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生活情趣,自觉抵制庸俗的生活情趣对个人的影响。教学重点高雅的生活情趣与庸俗的生活情趣对个人的影响教学难点情趣与兴趣的关系一、情趣与兴趣1、情趣源于兴趣2、情趣的雅与俗板书设计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新课观察课本图片,思考生活中你是否有类似的情况,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由此引入新课。师板书:情趣、兴趣,并让学生交流彼此有哪些兴趣,从而引入新课。学生交流各自的兴趣,并思考情趣,兴趣两者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情趣与兴趣情趣源于兴趣情趣的雅与俗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及作用庸俗生活情趣的表现及作用新课讲述一、情趣源于兴趣1、在学生交流彼此兴趣的基础上,找几个同学到讲台上说说自己的兴趣,并谈谈当自己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后的体会及对自己起的影响。2、组织学生讨论课本提供的对话:杨叶与妈妈谁对谁错。3、引导学生总结出:情趣源于兴趣,积极的情趣对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交流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兴趣、爱好体会它们对自己所起的作用。根据老师要求讨论问题,明确情趣作用。此部分教学,关键引导学生弄清情趣与兴趣的关系,进而明白情趣对于人们所起的作用。二、情趣的雅与俗1、师出示带字卡片:下棋、养花、爱写作、沉醉于电子游戏机、迷恋于黄色书刊、吸烟等。然后让学生分辨出哪些是对人有益的,哪些是对人有害的。2、播放两段录像:一段是剪纸女——刘秀花;一段是“法轮功”痴迷者——陈果。3、引导学生明确高雅生活情趣,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庸俗生活情趣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要自觉培养高雅生活情趣。根据老师所出示内容,分辨出哪些是高雅生活情趣。观看录像,加以对比,说说高雅生活情趣、庸俗生活情趣对人所起的不同作用。通过播放录像,通过真实的人物经历,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高雅生活情趣与庸俗生活情趣对人所起的截然不同的作用,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自觉培养高雅生活情趣。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情趣源于兴趣,情趣有高雅与庸俗之分,并且应明确高雅生活情趣有益于身心健康,庸俗生活情趣有害身心健康,我们应自觉地培养高雅生活情趣。阅读与感悟王羲之与《兰亭序》王羲之是我国晋朝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风靡于世,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他不但以革新书法闻名于世,而且也因为他将毕生精力献身于中国书法,建立了划时代的功绩而流芳百世。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在七岁时就开始学书法。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伯父和著名的女书法家卫铄夫人。王羲之先学正楷,在年纪较大的时候,他逐渐创立了自己的风格。他的字自成一体,独创一格,他的行书生动活泼,充分表现出他的感情。王羲之最著名的书法作品是《兰亭序》,这是他在公元353年完成的作品。那时候,王羲之邀请了四十一位亲朋好友(其中包括当时的书法家和诗人),在乡间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他们列在溪水两旁,把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每人顺序取觞饮酒做诗。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当天有26人做诗,一共写了35首,大家也都喝了不少酒。王羲之带着醉意,即席挥毫,为这些诗集作序,写成《兰亭序》。据说,他在几天后重写近百次,但是总比不上他当天即兴完成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它的原本被唐太宗取去,唐太宗很喜爱这幅作品,就命令朝廷最好的几位书法家临摹了许多副本,原本则留下来作为自己的陪葬物。《兰亭序》的原迹虽然在公元650年失传,但王羲之的字体后来对中国书法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太宗对兰亭序的偏爱,促使更多书法家学习和临摹王羲之的字体。王羲之一生勤学书法,他的专心与毅力,以及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得到了世人的推崇和景仰。每当人们提到他的名字时,都会联想到他的耐心和勤劳。一个好的书法家不但能通过书法表达他的思想,而且他所写出来的字也必须充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