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颠》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3、分析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4、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教学课型:新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讨论与点拨法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探险者的目光.多少年来,无数的登山家健儿前仆后继,展示着他们挑战极限的勇气。2003年5月日本70岁老翁攀越珠峰,2006年5月15日新西兰无腿健儿登上了珠峰。面对今天,再回顾往事: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5120米的地方建起了大本营,参加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5月24日精选的四名队员开始向顶峰冲击。25日英勇的中国健儿成功登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的一个奇迹。《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就是对这一经典历史时刻的回顾。(板书课题——登上地球之巅,巅,山顶。巅峰对决,引申为高手之间的较量。作者——郭超人)二、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1、概括登山队员登上主峰的经过。前面我们讲过概括一件事用“谁+干什么”,这叫要素法。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的标题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如本文,中国人登上珠穆朗玛峰。这种方法叫标题扩展法。现在我们的任务是概括登山队员登上主峰的经过,也就是攀登过程。在记叙性文章里通常就是情节。老师对全文的情节作了划分。1——2冲顶出发;3——89——1314——1516——2122——23登顶成功要求大家用四字短语来概括3——21段的内容。在概括之前,先告诉大家一种新的方法——组合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3---8)“一寸一寸地上升”,“人梯”,“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9——13)“寒风凄厉”,“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砭骨的大风雪”,“崔巍的悬崖”,“大家一致决定刘连满留下来”(14——15)“他决定,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16——21)“21段内容”。经过交流、讨论后,明确:1——2冲顶出发;3——8(征服难关)9——13(连满留守)14——15(留氧与人)16——21(无氧攀登)22——23登顶成功2、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在冲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5、10、11、12、)风雪砭骨、体力不支、氧气匮乏、夜晚攀登3、他们靠什么克服了这些困难?(11、15、22)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崇高的献身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三、局部探究1、文章详写刘连满,写了那些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氧与人。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意志顽强、勇于牺牲的人。2、1)刘连满与奥茨终止与队友前进的原因是什么?(个人身体原因)2)怎样理解他们的决定?(他们在死亡面前考虑的不是个人的荣辱与安危,考虑的是集体的存亡与荣誉,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3、景物描写的作用:A、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C、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问:文中A、B、C三处划线的句子都是什么描写?分别起什么作用?答:环境描写。A.表示顶峰还很遥远,烘托战士们攀爬山岩的艰难。B.表示顶峰正在眼前,烘托战士们攀上顶峰的决心和信心。C.显示顶峰已被踩在脚下,烘托战士们终于攀上顶峰时的喜悦心情。这三处描写还表现了中国登山队员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板书设计:登上地球之巅(山顶,巅峰对决)一、冲顶出发团结协作(要素法、标题扩展法)征服难关坚强意志(关键词句组合法)连满留守献身精神留氧与人为国争光无氧攀登登顶成功二、刘连满与奥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