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教学参考【自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2.品味本文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体会陕西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正音正字】瞳tóng恬tián亢kàng晦huì羁绊jībàn蓦mò冗rǒng磅礴pángbó颤栗zhànlì戛jiá渺miǎo【词语积累】茂腾腾咝溜溜大彻大悟大起大落惊心动魄呼呼作响匆匆变幻叹为观止茫茫一片戛然而止【观看图片】(见本博客2007年5月3日的日志)【课文分析】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它的表演是人鼓合一,人借鼓势,鼓借人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写表演前的安静。第二部分(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写腰鼓表演的壮观。可以分为四层:第1层(从“但是”到“撞开了那么一股劲”),写恢宏的表演场面。第2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写激越的腰鼓响声。第3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哪里再有这么厚的土层啊”),写元气淋漓的表演者。第4层(从“好一个黄土高原”到“成了茫茫一片”),写奇丽的打鼓舞姿。第三部分(从“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到结束),写演出后的寂静。全文自始至终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快节奏使内容表达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思维训练】1.第一部分如何描写表演前的安静?这有什么作用?写环境,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人物,茂腾腾的后生,朴实,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不曾响。人静、鼓静、环境静。写表演前的安静是为下文写表演蓄势。2.第二部分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什么特点?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写安塞腰鼓表演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场面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使描写更加形象生动,使气势更加阔大雄浑,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3.第二部分用什么方法突出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特点的?用反义词写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对比强烈,进一步突出它的特点。作者由此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放、开放的性格特征。5.第二部分第4层次,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安塞腰鼓舞姿的?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四个角度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并写出这奇丽鼓舞姿给予人的蓬勃的想象力。这一部分中,作者在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时,不仅直接地描写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6.第三部分为什么要写静?为什么又要写“鸡啼”?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人会感到特别的静;作者用静来反衬闹。“鸡啼”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同时,写鸡啼又具有以声衬静的作用,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7.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它们各有什么作用?本文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句和反复的句子。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读起来清脆响亮,铿锵有力。排比句:(1)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子的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3)段落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潇潇!”“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节奏明快,语气连贯,读起来酣畅淋漓,气势磅礴,表达出强烈的感情。反复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数次出现,不仅在结构上起到显示层次、推进层次的作用,而且使全文语言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