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VIP免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1/3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2页
2/3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3页
3/3
《竹林深处人家》诵读积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南朝·粱·吴均《山中杂诗》)[赏析]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透着落日余晖。是“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是“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积累文中的词语,学习分层递进阅读文章的方法。2.学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学习用精读和泛读两种方法,把握全文主旨。(难点)3.了解江南竹乡的生活特点及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重点)写作背景1.题目解说“竹林深处人家”,顾名思义,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竹乡人家的生活和江南竹乡的风景“深处”二字可见竹林之茂盛。“人家”二字则充满了生活气息。2.作者名片黄蒙田,1919年生,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曾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山色之间》《春暖花开》等。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现代文丛》。有改动。作者黄蒙田在20世纪70年代的某个春天,曾到江南竹乡探望朋友。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后来,在朋友家做客,吃到竹笋,想起往事,于是写下本文。总结探究1.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竹林茂密的景色以及竹乡人家闲适、安宁生活的描述,展示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以及竹乡生活的显著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竹乡景致的赞美和对人们生活的讴歌。2.板书设计3.写作特色(1)移步换景,角度多变。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不尽相同。文中先写远望,整体感受竹林如海接着写“深入到竹海里去”近看的感觉,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然后再写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竹坞”,可以“举目四顾”,看到的“除了竹子,还是竹子”。这样描绘的竹海丰富多彩,又层次井然。(2)多层渲染,重点突出。本文的重点是写竹乡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人家、写欢笑声作铺垫,并非单纯为写景而写景。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不仅表现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中的“深处”二字契合。文中用回忆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在竹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出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那里的勤劳、朴实的村民一往情深。(3)描绘生动,用语精当。课文中描绘竹景时有时用贴切的比喻,如“竹海”“屏风”等;有时则是精彩、细致的描绘,如当风吹过竹海时,“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再渲染“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这里既写了竹海的宽广,又写出了竹海的深沉。抓住特征,笔墨简练。文中描写竹海,用了“暗浪“推”“涌”等词语,十分贴切,表现力强。4.问题探究本文在材料选择和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1)作品写了竹乡人家,呈现出一种祥和、欢乐的氛围。在安排材料时,尚未见竹乡,已遥见炊烟;离开竹乡时,未见村民,先闻其声。由家禽的鸣叫直到少女的笑声,步步深入,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2)课文结构非常严谨。课文不仅在描写上使从不同的观景点看到的不同景象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而且注意了段落之间的紧密衔接,这就使读者阅读时有一气呵成之感。文中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也使结构显得严谨。读后感悟画为文意,文为画声。作者以深挚的感情、明快的线条和色彩,表达了对竹林以及生活其间的人们的热爱之情,这种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生活是令人向往的,是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