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音乐之声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赏析画面,提高阅读影视剧本的能力。3.在音乐艺术世界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知识链接】《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其剧情梗概是: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姑娘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地管理孩子们,使孩子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玛丽亚来了以后,给孩子带来温暖,带来欢乐,带来歌声,受到孩子们的爱戴也改变了上校的沉闷心境。玛丽亚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德国军方胁迫上校接受任命,为他们服务。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在音乐会尚未散场之际,全家摆脱了监视,开车驶往国外,逃离了德国军方的魔爪。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学法指津】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体现了电影《音乐之声》作为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以音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并将音乐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紧紧相连;玛丽亚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富有戏剧风格和喜剧色彩。剧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表情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自主学习】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峥嵘()山颠()山麓()涟漪()遐思()伫立()虔诚()弥撒()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峥嵘:山麓:流连忘返:鳞次栉比:顶礼膜拜:不以为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两个场景的内容。4.从节选部分剧情看,主人公玛利亚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合作探究】【释疑解惑】学完本课后,你还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讨。【拓展创新】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题目自拟,300字左右。【自测提升】【夯实基础】(6分)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敌人被打跑了,但战士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一定会重整旗鼓的。B.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C.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D.他在选择高考志愿的第一志愿学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在于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B.这位老艺术家的表演,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境界。C.在老师的帮助下,使他很快有了进步。D.在这次煤矿事故中,他是所有遇难的矿工中唯一的幸存者。【提升能力】课内阅读(11分)《音乐之声》节选院长问一位戴眼镜的修女:“你说,卡塔林嬷嬷,你觉得玛丽亚怎么样?”卡塔林:“这姑娘才好呢……可有时候……”院长又问另一位修女:“阿格塔嬷嬷?”阿格塔:“玛丽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院长转而又问:“索菲娅嬷嬷,你说呢?”索菲娅:“哦,我非常喜欢她,可她总是爱闯祸,你说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问道。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修女们唱《玛丽亚》: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索菲娅(唱):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准时,索菲娅(唱):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贝尔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卡塔林(唱):就是吃饭挺准时。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