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并从中概括其性格特点。(重点)2.体会语言特色。(难点)3.学习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是谁?他的少年时代是如何度过的?二、解题:1、毛泽东简介:毛泽东(1892~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2、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记者。他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尤其是关于中国的报道,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他写的几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曾连续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有力地促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了解。斯诺的记者生涯,是和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斯诺是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数十年如一日,为促进中美两国伟大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在临终时,他用尽了生命的最后力量所讲的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他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次年写成《西行漫记》一书,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斗争和工农红军的长征。三、扫清字词障碍1、生字:慷慨(kāngkǎi)磕(kē)头怒不可遏(è)膳宿(shànsù)韶(sháo)山耸(sǒng)听2、多音字:丧:(sāng)奔丧、丧事(sàng)丧失吓:(xià)吓人、吓唬(hè)恫吓、恐吓3、词义积累(详见课文)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1、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3),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第二部分(4-21),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2、根据时间顺序,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几层?并简单概括其大意。第一层(4~8),少年毛泽东十岁到十三岁时候的经历。第二层(9~19),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时候的经历。第三层(20~21),少年毛泽东十六岁时候的经历。五、局部赏析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简介了少年毛泽东的家庭情况,都写了哪些内容?(1)出生时间为1893年;(2)出生地点为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3)父亲叫毛顺生,当过兵,后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靠勤俭有了自己的一点土地;(4)母亲叫文其美;(5)家中共有20余亩土地,每年可收60担谷。2、第一部分在写法上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开头简单介绍,然后转入对人物经历的详细介绍。这是写“传”的一般写法。六、小结七、完成方法报相应练习第2课时一、研析第二部分1、阅读4-8自然段,这一段写毛泽东10-13岁的生活经历,具体都写了哪些事情,可从中看出他的哪些性格?——在小学堂,反对老师打学生的抗议行动取得了效果;在家里,和家中的其他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反抗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富于挑战、敢于抗争的性格2、阅读9-19自然段,这一段写毛泽东13-16岁的生活经历,具体写了哪些事情,可从中看出他的哪些性格?——他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在学堂里和家里如饥似渴地读书,但不喜欢读经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3、阅读20、21自然段,这一段写毛泽东16岁的生活经历,写了什么内容?从中看出他的哪些性格?——去新式学堂读书,学习自然科学和西方的新科学——大胆接受新生事物,迎接新的人生挑战的精神。三、概括人物形象: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喜欢读书、擅长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四、结合课后习题三品味本文语言特色1、“罢课”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反动统治下的进步学生为了一定的革命目标而联合停止上课的斗争。这里借用此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敢于反抗旧势力的精神。“抗议”一词用得也很好。在当时那个封建思想充斥的时代,能够敢于对长辈的错误提出抗议,这就是很不简单的了。2、“党”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执政党指在家中掌权的父亲,反对党指家中的其他所有的人。这里借用这些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