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春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2.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3.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4.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弄清全文的段落结构,精讲“春花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理清每幅图画内部描写景物的层次,继续体会用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3.分析课文第三部分,继续体会散文语言的特点,总结全文,讨论练习。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2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2.读顺文字,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二、检查预习引入新课由学生领读生字拼音:润嫩眨晕酿巢脆蓑笠三、导入新课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四、理清作者思路,分析课文结构围绕课后练习讨论。明确:31.结合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五、研习课文1.学习第一部分。(1)齐读课文第一部分。(2)讨论;①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盼望着”?明确:表达期盼春天心情的急切。②“近”和“盼”有什么关系?明确:“近”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了“盼”字。(3)指名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两个“着”、两个“了”的感情。体会两个“着”、两个“了”的作用。明确: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中又充满了喜悦之情。(4)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有感情地齐背。2.理清课文第二部分的写景层次。(1)再听第二部分的录音。(2)讨论:①第2段和第3至7段是什么关系?明确:第2段是总写春景,宏观勾勒;第3段至第7段是分写,微观描绘。②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明确: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43.学习课文第2段。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轻声跟读。(1)讨论:①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落笔分写。②体会“刚”字的作用。明确:“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③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明确: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时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太阳“睡醒”的情态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④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明确;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⑤本段的修辞方法及作用。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到春日的可爱。(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根据板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