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知识目标1.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知道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理的必要性。2.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路径,知道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能力目标1.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与要求,举例说明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之福、地球家园之福,懂得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正确看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既能认清当前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又能阐明科学应对的策略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现状,树立忧患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难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教师准备:1.课前上网查阅有关破坏自然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2.精心备课。学生准备:1.观察身边存在的破坏自然和生态的现象及问题。2.预习新课。教师展示图片,学生思考问题。想一想: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总结: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我们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保护地球的内容吧。探究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教学活动一: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运用你的经验”。思考问题:阅读诗文,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生活图景?你认为上述两幅图景蕴含着怎样的共同意境?教师点拨:《饮酒·其五》: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气体。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天星桥(节选)》描写了石、水、树和谐相依的美,群石形态各异,犬牙差互、傍水而居,恰如裙裾之褶,又似秋水之纹,远观若美人蹙眉,近看像枯藤老树,水回转在群石之间,摩挲着,冲刷着,演奏着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乐章。潺潺清泉为山石刻下了各异的风情,也依山而变,曲尽其态,抬眼望去,一股葱郁,绿风习习;近看树的形态也是千姿百态,风情各异,有高大硕长,直入云霄,有根植大地,盘根交错,更有立根岩中、咬紧青山,在绝壁上一枝独秀。树石相依,紧紧相拥,与在群石之间荡漾的碧波相映成趣。两幅图景都蕴含着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之美。教学活动二:材料呈现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以公路桥的形式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其范围北起虎门,口宽约4千米,南达香港、澳门,半径60公里内有14个珠三角大中城市、7个机场。此地经过珠江主航道,经过该海域的海上运输繁忙,香港机场航线起落较多,同时该水域内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为了减少对海上航道、飞机起落和中华白海豚生存区域的干扰(海洋生态的保护),就在相应的区域采用了这种海底隧道+岛+桥的方式。思考问题:(1)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遵循了什么原则?体现了什么发展理念?坚持哪些基本国策?教师点拨:①遵循经济建设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②体现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③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思考问题:(2)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师点拨: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④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教学活动三: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