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㈡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鲁迅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教学重点:1、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有些难解的词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回顾鲁迅生平及著作学生回顾反馈2分钟2.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教师导入1分钟二.板书课题(一)解说:教师口述1分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往事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二)提问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3分钟从题目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明确:1(是什么)写百草园的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2(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怎么样)从“从。。。到。。。”可以看出文章空间的顺序写的。三.讲读课文学生质疑教师点拨25分钟(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luò)攒(cuán)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jiàn)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二)解释下列词语确凿:确实无误。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罕:稀少。至:到。渊博:(学识)精深广博。消释:消融,熔化。宿儒: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宿:年老的,久经其事的。人声鼎沸: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三)指明几名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思考文章可分为几部分,从整体上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提示:从题目入手)明确:第一部分(1-9节)百草园的乐园生活第二部分(10-24节)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注意:学生分组讨论第9段的归属问题(第9段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教师朗读第9段。明确:第9段主要从儿童的视角,以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对离开百草园原因的进行猜测,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内容上承上启下,在结构上有一个过渡作用。因为第9段更多的是写对百草园的情感,所以把它归在第一部分比较合理。(四)学生快速浏览文章,用简要语言概括每一部分各写了哪些事情。明确:第一部分,作者紧扣“乐园”写我在百草园的无穷乐趣。(1-2节)百草园的美好景物(3-6节)美女蛇的故事(7-8节)百草园的冬天(雪地捕鸟)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10节)三味书屋的陈设(11节)对先生的印象(12-16节)询问怪哉(17-20节)后园寻趣(21-23节)师生读书(24节)课上做戏画画的事。四.小结学生回馈归纳教师总结3分钟学生齐读课文,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二课时一.回顾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总结归纳3分钟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梳理了课文结构。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二.分析“百草园”部分学生质疑教师点拨30分钟(一)教师朗读第一节学生质疑教师点拨5分钟提问:“似乎”“确凿”这两个词矛不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似乎”是因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