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粗略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并运用“肿胀、叮嘱、恐惧……”等词;2、找出插叙部分,理解伏笔的暗示作用,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4、品味文中朴素、平实,富有情感的语言,丰富语感。情感态度价值观:5、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父女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难点:1.找出插叙部分,理解伏笔的暗示作用,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2.品味文中朴素、平实,富有情感的语言,丰富语感。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法。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教师口述,学生思考2分钟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了多少年后才逐步体会到。长辈们的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鞭策着一代代年轻人。同学们,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无论是哪一种,都会令我们终生难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就写出了课文中的“我”所感受到的那种影响自己一生的真挚的父爱。(二)学生结合注解了解作者,老师简介《城南旧事》学生归纳总结2分钟作者简介: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三)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正音正形后齐读)学生预习,整理;教师归纳5分钟注音:衣襟鸡毛掸子玉簪花骊歌花圃抽屉雇车咻咻哭号(四)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学生自读,教师点拨8分钟(五)了解叙事方法及主要作用。(学生对顺序、倒叙比较熟悉,但插叙却接触较少,教师要作必要指导)学生根据所学归纳教师总结2分钟——文章主要采用了记叙中的插叙方法。回忆是要有感触点的,这个感触点就是眼前的事,由于眼前事的触发,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同学们能找出触发的事与回忆的事吗?学生分小组完成。(六)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点拨15分钟1、文中哪些是写眼前的事,哪些是写回忆的事?2、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来的?3.插叙的作用。插叙使文章的内容显得丰富而不繁杂,插叙使文章的事件交错而不散乱。由此可知,插叙的方法最适于回忆性文章的写作。4.本文插叙的是那几件事?(1)父亲在病床上叮嘱“我”勇闯难关。(2)我赖床不上学被父亲打。(3)父亲爱花养花。(4)父亲让我到银行汇款。5.通读全文,想想标题的特定含义。标题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6.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A花(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B毕业典礼(七)布置作业:结合“毕业典礼”这条线索,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给全文划分结构层次。教师口述1分钟(八)课堂小结学生回馈归纳教师总结2分钟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学生归纳,教师点拨总结5分钟结合“毕业典礼”这条线索,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给全文划分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31)第二部分(32——53)第三部分(54——68)二、整体把握:从全文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质疑归纳,教师点拨5分钟——(爸爸的思想性格是通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