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积累文言词汇。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字词注音:颛顼﹙﹚水潦﹙﹚尘埃﹙﹚2、词语解释:争为帝﹙﹚地维绝﹙﹚天倾西北﹙﹚水潦﹙﹚3、填空:《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_____,又名________,是西汉淮南王_____及其_____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二、指导学习、研讨:1、情景导入:神话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西方有上帝创造世界,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2、检查字词预习和文学常识:教师补充: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他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3、朗读感知课文:⑴、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⑶、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4、探讨赏析:1、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3、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三、巩固训练:1、字词注音:颛顼﹙﹚水潦﹙﹚尘埃﹙﹚2、词语解释:争为帝﹙﹚地维绝﹙﹚天倾西北﹙﹚水潦﹙﹚3、翻译下列句子:⑴、天柱折,地维绝。⑵、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4、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