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目的: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2.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课文的表达技巧。3.理解歌词大意,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有关基础知识。2.熟读并背诵课文。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周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河对口曲》5.《黄水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㈡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写作的对象,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的结构与中心。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1)巅:山顶。(2)澎湃;本课形容波浪互相撞击。(3)狂澜:本课指巨大的波浪,猛烈的潮流。(4)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5)哺育:喂养,也比喻培养。(6)体魄:体格和精力。(7)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的事物)。第二步,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一、教师范读。二、学生自由练习朗读。三、学生齐读。朗读指导:《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因此,朗读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四、概括大意:序曲——黄河伟大坚强主体——望黄河、颂黄河四、背诵总结固趣: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第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2.理解课文的写法。教学内容与步聚情景激趣《黄河颂》运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它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本节课我们深入理解课文,看看我们能受到怎样的感染,得到怎样的启示。探究生趣一、探究主旨与情感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讨论并归纳:关键词是“颂”,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2.课文的第一节是朗诵词,是作品的序曲部分,这部分开宗明义地说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请同学们归纳作者歌颂黄河的什么?讨论并归纳: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歌颂黄河所表现的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3.课文的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讨论并归纳: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点以及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三个方面赞美。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讨论并归纳: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二、探究内容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讨论并归纳:(1)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暗喻),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2)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暗喻),因为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