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教师用)19.2.2菱形(1)【理论支持】探究阶段是对定理的初步认识,这种初步认识是感性的、零碎的,或者说是表面的、朦胧的对定理的理解.它存在着这个定理与学生原有知识如何同化或顺应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深入理解定理本质的困惑,但同时也是学生力图解除困惑的动因.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困惑,设疑导入,并逐步抽象和提炼,不断逼近定理的本质,从而形成结论.这就可望形成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氛围,奠定学生作为知识探究者的地位.构建阶段是对定理的进一步认识.它是使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朦胧到清晰、表面到深入、表象到本质的一个过程.探究阶段所形成的结论只是对现象抽象的可能性结果,尚未经过形式逻辑的严格证明,还缺乏作为真理的力量而使学生深信不疑.因此,构建阶段实际上就是使学生对所形成的结论在思想上产生认同和确定,推理验证和系统理解是两个必经的环节.由于平行四边形具备一些特殊的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应用广泛,所以本章的内容较为重要,菱形这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之后提出来的,是在探究了平行四边形后又一个特殊四边形的探索,本节课的内容如果能够顺利地接受,接下来学习正方形就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在做中学”,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所以,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1.改变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活动与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菱形的性质.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选择例题和练习,注意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掌握.4.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挥能动性,积极参与探索,对得出的性质大胆提出质疑,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规范性.5.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将所学知识加以简单应用,使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意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菱形的特殊性质.2.了解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能根据菱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理解菱形的面积公式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菱形的面积.数学思考1.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2.通过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解决问题由菱形的定义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究菱形的特殊性质,并能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发展应用意识.情感态度在应用菱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和应用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探究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伸缩的衣架、中国结、矩形纸片、剪刀【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及答案1.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在菱形ABCD中AB=5,∠BCD=120°,则对角线AC=3.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5cm,AO=4cm,则AC=BD=【答案】:(1)一组邻边相等.(2)5(3)8cm,6cm【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预习感受到本课的学习重点第1道题让学生明白了菱形的定义.第2、3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菱形的性质.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引入菱形教师播放课件,平行四边形的一边慢慢的平移,直到相邻两边长度相等.学生观察发表见解.【设计说明】理清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的关系,引出本节课活动的主题.2菱形的定义引导学生注意菱形的相邻两边的关系:邻边相等;并明确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3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菱形的例子.【设计说明】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菱形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探索新知(1)探究菱形的性质将一张纸片对折两次沿图中虚线剪下,打开,看一看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师生共同折纸,师引导、解释,学生理解、动手操作,互相帮助,剪出一个菱形纸片.【设计说明】①通过折纸游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②进一步体会菱形的对称美,并为探索菱形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