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互逆命题[教学目标]1.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2.通过具体的例子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3.经历—些“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不断发展合乎逻辑的思考、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情境创设课本通过观察一对命题的联系和区别,引入“互逆命题”的概念.实际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这样的例子,便于学生归纳出它们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关系的共性来.2.探索活动问题一你能举出一些互逆命题的例子吗?问题二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与同学交流(即课本提供的交流活动).实际教学中,叙述命题(3)、(5)的逆命题可能会有困难,可以指导学生画出相关的图形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问题三你能判断这些互逆命题的真假吗?(1)真、假;(2)假、真;(3)真、真;(4)假、真;(5)真、假.组织学生思考并交流各自判断命题真假的情况,以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一对互逆命题的真假性不一定相同.问题四说说你对一对互逆命题的真假性的看法.问题五你是如何判断——个命题是假命题的?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以利于引导学生体验并理解: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3.例题教学本课时课本没有安排例题,教学中如有必要可以另加1个例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例(符合命题的条件,但不符合命题的结论的例子).但例题所举的命题不要复杂。比如:“如果a>b,那么a2>b2”是假命题.反例:a=1,b=-3.a=1,b=-3符合命题的条件(a>b),但不符合命题的结论(a2>b2).又如:“3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假命题.反例:两个大小不等的等边三角形.两个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是60°,符合命题的条件(两个三角形的3个角对应相等),但不符合命题的结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4.小结(1)说说你对互逆命题有哪些了解;(2)数学学习中,你曾经用反例来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吗?(3)举出一个反例可以简明地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其实反例还是数学发展的“功臣”.公元前500年希帕索斯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比不是有理数,这就举出了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的“一切量都可用有理数来表示”的一个反例。正是这个反例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数学向前大大发展了一步,产生了无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