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上)创优课教案课时: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一节秦岭—----淮河--线[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臧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2、根据已学的知识,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3、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学习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这句话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秦岭—淮河一线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一、秦岭—淮河的位置(一)认识秦岭—淮河的位置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1、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2、淮河的流向是自至。3、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经注入东海。4、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5、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A、湖北B、山东C、江西D、山西E、河北F、浙江(第1、2题为读图基础题;第3题为知识拓展题;第4、5题既复习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又为进一步明确位置奠定基础)(二)、介绍秦岭和淮河1、介绍秦岭:学生看景观图并阅读课文材料2、介绍淮河: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A、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黄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B、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成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畅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1、从复习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温度带的分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加深对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的理解。(0℃、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2、课本P76活动3、课本P77活动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请你解释两地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岭的阻挡,冷空气的影响,在秦岭南侧减弱。)4、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竞赛)茶叶、柑橘、油桐茶叶、柑橘、油桐苹果、柿、枣主要经济林木一年两到三熟一年两到三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作物熟制水稻水稻小麦、玉米主要粮食作物水田为主水田为主旱地为主耕地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植被公路、铁路、水路公路、铁路、水路公路、铁路主要运输方式>>800800毫米毫米<800毫米年降水量不结冰不结冰结冰河流封冻状况>0℃<0℃一月均温以南以北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拓展)综上所述: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课本P77)三、四大地理区域(课本P78活动)亚热带暖温带温度带红壤棕壤红壤红壤土壤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积雪融水河流补给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湿状况汛期长,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汛期短,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河流水文(填长、短或大、小)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看一看下列山脉是哪些地区的分界线。并用线连接起来。阴山第二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太行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课本P79活动根据课本阅读材料,用直线将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连接起来。沙漠广布东南半壁农耕为主牧业为主西北半壁人口众多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反思:五、作业:1、完成填充图册P32—342、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没有明显差异的是()A自然环境B地理景观C居民主食D人种和宗教3、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小米B.小麦C.高粱D.水稻4、下列哪条线不是秦岭—淮河线经过的地方()A.800mm年降水量线B....